•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2313阅读
  • 1回复

[周边民情]雁荡山人写雁荡 ——访书画家滕胜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衙内
 

发帖
409
金币
3577
威望
4
打卡
今日未打卡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5-10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attachment=635982]  
[attachment=635981]

    艺术的节奏,是情思的流淌,是画家从心底唱出来的最美的家乡赞歌。雁荡山水,钟灵毓秀。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方“福地”,乐清近些年来涌现出不少画技超群的山水画家,他们给本土艺坛涂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滕胜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雁荡山人写雁荡”是滕胜先生经常于其画作上钤盖的一方闲章上的印文。这方印章的印面文字非常明确、直白:滕胜家在雁荡山,他平素画的也大多是雁荡山的内容。印文朴素,平淡无奇。但这表层文字下,抑或隐含了更丰富的内容。
    一生只为书画醉
    去年深秋,三五好友相聚品茗,闲聊中提及滕胜先生。我与其子滕彧好友多年,但滕胜先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相约之下翌日促成初识。
    大荆镇石门潭边,一座两间三层的小楼,就是滕胜的家。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屋,没有多少现代的气息。但是,居处极其清静,大白天里也没多少市井的喧哗,偶尔传来近旁石门山边树丛竹林里的鸟鸣声!这种环境,确实非常适合作画。“不用敲门,滕先生家的门从来都不上锁。”果不其然,一友人话音刚落,轻推大门就进入了。这个举动,也让记者多了几分期待。
    初见滕胜,艺术气息浓厚,印象极为深刻,第一感觉告诉自己,这是个“奇异的老头子”。与之交谈,更是一件极其愉悦的事儿,爽朗一笑,可使阴云顿开;妙语连珠,令人胸襟豁然;阅历广泛,让人茅塞顿开。
    滕胜,字贯一,号木石,1945年出生于雁荡山阴大荆镇,现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二级国画艺术委员、浙江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雁荡山书画院院长。
    滕胜常年居名山,主攻山水,兼善花鸟、人物、走兽、草虫。作品构图奇、笔致老、墨韵足,首创点厾云水,画风严谨,足具自家风格。
    1980年至今,80多件中国画作品发表于国内外多种报刊杂志,30余件中国画作品入选全国和省市级展览。
    滕胜多年来坚持研习中国山水画,并游历名山大川,把对家乡风光的热爱和对艺术无尽的追求,绘成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滕胜说:“40年来,我遍览雁荡山的飞瀑流泉,奇峰异洞,家乡的山水美景一一存在心里,缘物寄情,我把对家乡的感情作为艺术元素融入作品里,用笔墨图写对家乡的热爱。”
    遍访家山百二峰
    滕胜的工作室是二楼西间30平方米的通间,门额上书有“五性斋”三字,室兼三“职”,既是画室,又是书房,还是客厅。壁间挂有一轴其草书自撰句“笔墨须燥湿浓淡,人生有曲直润枯。”室内东侧靠墙近十米全是书柜,藏书满满。
    西墙上,挂着数帧滕胜近期画的雁荡山水画作。尤其是写意作品《雁山烟云》,构图深远,通天贯地,蜿蜒磅礴,群峦出雾海,斜径挂云天。于平正中求变化,飞峰迭幛,产生了景象仿佛延伸去了纸外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受到画家“用心作画而不是用笔作画”的人性思维理念。
    滕胜先生已是古稀之年,但耳聪目明。当询及为什么几十年来的中国画创作大多画的是雁荡?他的回答是极其简单的两个字:“熟悉。”当然,熟悉两字又是沉重而艰辛的,是他用双脚踏遍家山、“丈量”雁荡换来的。
    “中国画是意象绘画,并不是以再现主题的现实形貌为目的,而必须在作品中表现出所画内容的精神实质。所以,若未能将描绘对象充分参透并了然于心,断难熔主观情思于客观事物之中而写出‘意象’国画来。唐时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大家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等均表明熟悉表现对象,融入生活的重要性。”滕胜说,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对于画山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些长途跋涉、不乏辛劳的过程,还只能说是蜻蜓点水、走马看花。而雁山是滕胜的家乡,深入其中相对容易和可能。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10多年的时间里,滕胜尽可能挤出时间用双脚“丈量”雁荡。10余次从大荆翻越谢公岭进入灵峰。3次沿鸣玉溪上溯真济寺址并进入南坑深处。多次从朝阳洞背转朝天门、揽朝阳嶂再下灵峰谷地,又上“古竹”“长春”。也曾偕友人自带刀斧绳索,披荆斩棘,沿道松洞山崖折转大龙湫。
    “这种踏遍雁荡的体验是深刻的,艰辛的,也是绝美的。”滕胜介绍,十多年对跋山涉水于家山的“师造化”足迹,留下的是一串难得而丰盛的印记——近千幅写生手稿。这也是他对雁荡山“熟悉”两字的有力诠释,更是对家山情结的殷实结晶。
    一卷34米的《雁荡山水画中游》长卷,就是这一时期的力作。滕胜经历10多年时间的素材结累,又经过一年多时间对写生稿进行拼接、组合,谋篇、构图,画出小稿并反复调正成功小稿,最后又用了半年时间投入正稿创作,画成此卷。“《雁荡山水画中游》长卷不仅有著名的两灵一龙雁荡山景区,还有羊角洞、显胜门、仙桥等共8大景区风光以及峰嶂洞瀑雁荡四绝,同时,在时间上又以春夏秋冬四季展现。”滕胜说。
    《悬河》画的是雁荡山大龙湫单级落差瀑布于丰水季极其雄壮弘大的水势和雷鸣般的水声。这幅画是滕胜将其独创的“点厾”法运用到山水画云、水中的代表作。画中瀑布是点厾运笔时上下顺逆点画并反复“积点”“破点”写就的,表现出飞流直下的水花既快速坠落又翻飞变幻、水泻云腾的绝妙景象。
    不难看出,滕胜的作品反映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执着,增添了作品的鲜明活力。他用线条和色彩作音符,将自己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用心弹奏出一曲又一曲动情的乐曲。
    弘扬“五性”彰胜迹
    滕胜认为,中国画是理性的产物。“外师造化”所获得的素材和对雁荡山景物的感悟,只是其雁荡山水画创作的第一步。每一件作品的绘制,必须融入中国画传统与创新的共性精神,也就是所谓的“五性”,既非具象亦非抽象,而是意象的雁荡山水画才算完成。
    这也正是滕胜将创作室从“木石斋”更名为“五性斋”的缘由。
    何为“五性”?“民族性、时代性、思想性、地域性、特异性。这是历朝历代画家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创新的不二法则,也是中国画优秀传统的精神实质。”滕胜说,“前四性是画作上的‘内容’,也就是画面传达的‘神质’之基础要素,后一性乃是画家足具个性特征的笔墨迹化于载体上的‘形态’,赖此传达出画面的内容和精神。”
    “只有具备‘五性’的历代画作才会进入‘优秀传统’的序列而世代相传。而足具‘五性’的传统中国画,又必然是前朝画家的创新之作。”滕胜介绍,前人之创新成为今日继承之传统;今人继承前人的五性传统而进行的中国画创作又必定是属于“创新”之作,因此今人的创新亦或成为后人继承的“传统”。
    可以看到,滕胜先生数十年不倦于家山雁荡的山水画创作,首先是他重视深入生活,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雁荡特性,十多年里结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对雁荡山有极其充分的感性认识。看山的辛劳,换来了“熟悉”雁荡山这一沉甸甸的结果。更由于滕胜一贯坚持“五性”的中国画创作理念和创作目标,则其厚实的雁荡山写生素材的结累,又必定成为其山水画作品中充分显现“五性”要素的坚实基础和源头活水。如此创作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行为,终将描绘出一幅幅极不似雁荡又极似雁荡的、足具“五性”精神的雁荡山水画来。
    雁荡山人写雁荡
    ——访书画家滕胜先生
    滕胜近照。
    《悬河》。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剑佩 文/摄

发帖
370
金币
364
威望
2
打卡
今日未打卡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5-11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厉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