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3247阅读
  • 0回复

[虹桥民生]你知道明末最后一位大师缘何而来雁荡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79
金币
636
威望
1
打卡
连续1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4-08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他从明万历朝活到了清康熙朝,亲眼见证了明亡清兴。在其85年的跌宕人生中,曾奋起抗争,终隐居山野,一生壮志未酬,却留下不朽之思想,供后世景仰,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就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一代大儒黄宗羲。

从东林党到复社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黄宗羲出生在浙江绍兴府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是著名的“东林后七君子”之一黄尊素的长子,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因抗清时长期居住梨洲村)。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为人正义凛然,在京担任监察御史时,多次弹劾魏忠贤,是阉党的眼中钉,因此惹祸上身。天启六年黄尊素遭诬陷被逮捕入狱,受酷刑而死……黄尊素遇害第二年,朱由检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崇祯。崇祯一上台,就为含冤而死的东林党人平反,魏忠贤畏罪自杀。崇祯元年,19岁的黄宗羲恰正少年,他带上申冤状,行李中暗藏铁锥,入京讼冤。黄宗羲大闹刑部衙门的壮举传遍天下,黄尊素冤案得以昭雪,一时黄宗羲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大孝子。
[attachment=658608]
雁荡山梯云谷入口父亲的惨死让年少的黄宗羲看到大明王朝的腐朽。他一心想继承父亲遗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黄宗羲认为明朝廷衰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的腐败和落后,于是下决心勤奋苦读,想通过改革创新,来挽救朝廷衰败的命运。黄宗羲非但是个潜力股,还很用功。他潜心修学,博览群书并拜浙江当地的大儒刘宗周为师。不出几年,就誉满江南。明朝末年,朝廷不振,报国无门的文人们,喜欢结社取暖。崇祯三年,21岁的黄宗羲应试南京,这是他第一次踏上科举之途,但最终榜上无名。不过,作为忠臣遗孤,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乐意提携他。这次应试,恰逢“小东林”之称的复社在秦淮河畔举办金陵大会,黄宗羲加入了复社。崇祯十三年(1640),浙东绍兴一带连年灾荒,路上饥民千百为群,但明政府仍按册征收田赋。黄宗羲恰好在那一年是“点解南粮”的粮长。但这个粮长是真的不好当,余姚连年受灾,哪里收得到粮。无奈之下黄宗羲只好去拜访并求救于有钱有势的朝廷高官,这些高官或为其父黄尊素所提拔,或曾是黄宗羲复社时结交的友人,且都是绍兴府人。在他们帮助下,渡过了难关。游山写诗文笔记

这年的冬天,黄宗羲去拜访靖江知县陈函辉。陈与徐霞客至交,徐霞客病危,特请陈函辉为其作墓志铭。陈提起徐霞客两次考察雁荡回来在他家“烧灯夜话”时,于席上问霞客:“曾造雁山绝顶否?”激起徐霞客斗志三游雁荡的事。黄宗羲听而心动,继而行动。次年春天,身着长衣布鞋的黄宗羲游天台后,自雁荡山的东石梁洞,再翻谢公岭,悄然走进了雁荡山,游览诸名胜,作《台宕纪游》(《台雁笔记》)。
[attachment=658607]
《台雁笔记》记载他步行去了雁荡山灵峰的罗汉洞(今观音洞)、净名寺,记录了北宋宰相吕夷简《净名寺》的诗句:“净名庵下灵岩路,峻壁层崖倚半空。我爱老僧年八十,一生常在翠屏中。”特别提到了“雁山无土田,居民艺茶桔为业”,并收藏了雁山茶的焙藏之法,“埋仓廪中,则润气不入”,这和大戏剧家汤显祖的雁山之行迷路茶园的情况不谋而合。他还记录了大芙蓉、风洞、龙鼻水和玉女峰、雁湖等景点。灵岩寺有一小和尚为他介绍玉女峰,可他觉得不像,那小和尚说等到三月花开,似满头插戴,容态似一村妇也。黄宗義还饶有兴致写道“今雁山能仁寺多方竹,其在黄岩五峙寺者,皆从能仁移植”,这在以往史料中并未见过此类记载。
[attachment=658606]
雁湖长徼村村民自筹资金,建造了黄宗義纪念馆

在雁荡山,他留下了《夜宿灵岩》的诗:“千峰瀑底挂残灯,雾障云封不计层。咒赞模糊昏课毕,乱敲铜钵迓归僧。”崇祯十五年(1642),黄宗羲与同乡一起再赴京会试,结果又一次名落孙山。内阁首辅周延儒有意提拔他为中书舍人,黄宗羲谢绝,返回家乡。回乡不到两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就杀到了北京。1644年,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大明,亡了。相传隐居梯云谷顺治八年(1651)七月,清政府调动大量兵力进逼舟山。八月,城破。由于黄宗羲是明末南明鲁王政权的重要人物,又积极参加抗清运动,所以被清廷指控为祸首,将他的画像到处张贴通告,悬赏捉拿。从这时起,他开始隐姓埋名,为躲避官府缉拿,“无年不避,避不一地”,忍受饥寒的煎熬,有可能带着家人辗转到了雁荡山梯云谷(今雁湖乡长徼村)附近。
[attachment=658605]
梯云谷是雁山二十胜景之一,谷口巨石垒垒,南北两侧嶂壁夹峙,高耸入云。南侧嶂壁下巨石相依,中留一洞。游人只能从1米多宽的洞中进入谷内。谷底左侧嶂顶有个缺口,瀑水悬泻,因谷得名为梯云瀑。在谷口的东南方,一峰拔地而起,高约100米,体圆色白,似古代宫殿前的华表,因名石表峰。在此峰对面的绝壁间,有“黄梨洲先生双瀑讲学院故址由此进”的石刻路标,原来,如今驴友们常路过的地方却曾是他的避难地,黄宗羲曾在此宣传抗清,传授史学,并创立了“双瀑讲学院”,可惜书院在“文革”中被毁。
[attachment=658604]
石表峰对面岩壁上刻着“黄梨洲先生双瀑讲学院由此进”。李成法提供

黄宗羲在雁荡山隐居了多久,无相关记载。但1651年以后,他和家人基本都是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度过。战斗、逃亡、山中、海上,备尝艰辛,历尽劫难,直到南明鲁王政权土崩瓦解,郑成功东渡台湾,恢复明朝的希望全都破灭,他才于顺治十八年(1661)奉母嘱,返回梨洲隐居。艰苦的岁月磨平了黄宗羲的棱角,那个在大堂之上锥刺阉党的热血少年早已不在。隐居山野的他超然物外,俨然是一位坐看云卷云舒的智者。黄宗羲隐居后致力于学问研究,著述大量书籍,受到后世的推崇。隐居期间,康熙帝多次邀请他进宫编写著作,劝其入朝为官,但都被他推辞拒绝。康熙三十四年(1695),黄宗羲逝世,享年85岁。黄宗羲一生有很高的成就,在文学、数学、思想、天文学等方面著有大量著作。他提出的税收制度的三大害处,后人总结为“黄宗羲定律”。2003年,经由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的研究和推荐,“黄宗羲定律”传遍了海内外。一代宗师,风范长存。


来源:人文温州 作者若茶
原标题:风土| 黄宗羲缘何而来雁荡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