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葬礼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乐清大操大办“白喜事”的势头愈演愈烈。去年,乐清市丧葬礼俗整治工作全面铺开,及时遏制了这股不正之风。传统老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对移风易俗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丧户主动简办丧事。
到殡仪馆办丧更省事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从市殡仪馆获悉,丧葬礼俗整治工作推行以来,人们的观念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市殡仪馆集中办丧,其中不乏丧事集中办理范围外的丧户。据统计,自2017年9月1日至今年2月2日,共有56户不在丧事集中办理范围内的丧户主动选择在市殡仪馆办丧,其中有来自大荆、仙溪、翁垟等地的丧户。说起选择在市殡仪馆办丧的原因,他们大多表示,这样简单了许多,也节省了不少精力和费用。
张先生是柳市镇黄华人,在北白象一中学任教已有20多年。去年3月份,他的母亲去世后,他将老人的遗体送到乐清市殡仪馆,简办丧事。
当时,丧葬礼俗整治工作还未正式推行,黄华也并不在丧事集中办理范围之内,主动将“白喜事”移到市殡仪馆办,张先生说,这是和母亲生前商量后的决定。
他告诉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他上初中时就离开了黄华,一直在外读书工作。“农村人情世故多,需要照顾好方方面面,太复杂、耗费精力了。”他说,母亲是个非常开明的人,母亲生前他们曾就这个问题讨论过,母亲表态不希望身后事办得太隆重。他的想法也得到弟弟妹妹的认同。
“白喜事”期间,亲友们都前往市殡仪馆吊唁,其中小部分人对他的这种做法窃窃私语。“我认为平常对老人的关心照顾更加重要。如果都随大流大操大办,那社会风气只会越来越差,旧习俗就改不了了。”他说。
不久之后,全市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工作,整治丧葬礼俗中的不良之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张先生一样简单办丧。
近期,虹桥镇一丧户童先生的父亲去世,他也选择了在市殡仪馆办丧。“我家是商品房,场地有限。”他说,如果要在家中办丧,就要占用小区公共场地甚至道路,会给他人带来诸多不便,而在市殡仪馆办丧就简便许多。
24小时内就出殡
去年11月初,清江镇蒲新村一丧户卢某简化“白喜事”仪式,在其养父去世24小时内火化出殡。这起全市首例24小时内火化出殡的丧事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主动缩短殡期、在逝者去世一两天之内出殡的案例越来越多。
前不久,城东街道叶先生的母亲去世,第二天6时,他就将老人的遗体火化安葬,殡期在一天内就结束了。“要是以前这么做,肯定会被人唾骂是不孝子。”叶先生说,他家经济条件不好,办丧事的压力比较大,之前他对此存在不少顾虑。如今,大家都在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对丧事简办有了更多的认同,许多旧观念得到转变,他简化仪式办丧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减轻了。
“老人已经过世,‘白喜事’办得再热闹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反而会增加活人的负担。”他说,简化仪式、缩短殡期后,这场“白喜事”办下来花费不到1万元。
1月底,市区的林女士去参加朋友奶奶的“白喜事”。她按照定位导航来到目的地附近,却迟迟找不到办“白喜事”的地方。“原本注意一下周边有没花圈或讣告,就很容易找到办‘白喜事’的人家,但我找了一圈都没看到。”直到林女士的朋友出来接她,她才发现,原来他们只在不临街的后院搭了个棚,摆了一对小花圈,从路面上看,与普通人家区别不大。
“现在的‘白喜事’一眨眼就过去了。”采访中,林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不少市民的感受。
简化丧事仪式,除了体现在移到市殡仪馆办丧、主动缩短殡期之外,不少丧户还主动减少花圈数量、规格,花篮已销声匿迹,迷信用品等从“白喜事”现场基本消失。党员干部也都主动报备,严格按照丧事简办要求操办“白喜事”。
倪贤达(人大代表):
老人在世的时候,子孙若能做到让老人尽享其乐,比其死后铺张浪费做毫无意义的无用功要强千百倍。移风易俗吹来了一股文明新风尚,与政府的引导作用息息相关。形成良好的风尚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政府持续性引导和宣传。我们还可以通过商会组织,向在外乐清人宣传移风易俗工作,把政策传送给他们,做好“内外对接”,使大家都能树立丧事简办的意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丧事简办会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叶丹(政协委员):
开展丧葬礼俗整治工作不到一年,却在短短的时间内颠覆性地改变和扭转了乐清人陈旧的办丧观念,对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意义重大。在推行移风易俗工作中,软监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乡镇街道的移风易俗监察中队监查到位;发挥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带头作用,宣传推广等。要想丧事简办成为深植人心的新习俗,光靠监管还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人树立丧事简办的意识,主动参与到移风易俗工作中来。
赵豪(市口才协会秘书长):
作为党员干部,我更要带头示范,从自己做起,动员亲朋好友一起做,少随礼、少办酒、简办事、不铺张,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倡导者。
徐胤升(虹桥镇第三小学大队辅导员):
丧葬礼俗整治工作进行以来,人们的观念转变很大,对新政策新规定的适应和接受都很快,这体现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正确性。移风易俗工作要持续下去,需要不断有人来推动,从而形成一股社会风尚。作为从教人员,我能做的就是向学生灌输文明理念,传播孝道文化。我们学校曾开展过网上纪念英烈、无纸祭奠等新式的追思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孝爱长辈、文明丧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