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青
[attachment=616961]
作为泥蚶自然苗种的著名繁殖基地,乐清湾泥蚶一直备受全国各地水产养殖户的青睐。乐清全市现有泥蚶育苗厂家 56家,去年泥蚶年出苗量(包括缢蛏、青蛤、海瓜子等贝类)共814.28亿颗,较上年增长18.01%;泥蚶养殖总面积2.29万亩,较上年增长16.4%。泥蚶养殖业成为乐清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占海水养殖产量和全市水产品产量的比重分别为14.2%和12.75%。
近日,乐清市良仔水产养殖公司的老板娘黄凤玉忙着在自家的育苗场内培育泥蚶苗,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一踏入泥蚶育苗室,热气便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从春季迈入了夏季。黄凤玉介绍,泥蚶生长的水温适应范围为20-38℃,最适温度为20-30℃,所以用锅炉将育苗室烧到苗种所需温度。
黄凤玉手握一条长长的水管,将泥蚶的“口粮”引入到培养池内,这些“口粮”正是单细胞藻类,投喂单细胞藻密度为每毫升20万-30万之间,一般每天投饵2次,早晚各1次,均在换水后进行。“泥蚶培育时间需45-50天,成活率在80%左右,春节刚过就开始育苗,预计到五一前后可以批发给养殖户。”黄凤玉边忙边讲解道。
黄凤玉的两个育苗场,占地面积约30亩,去年投入500万元培育苗种,到去年底,以泥蚶为主的贝类苗种销售额达1800万元。
同一时间,清江镇的乐清市清江新丰育苗场,也开始进入泥蚶苗人工催产阶段,老板吴迪英忙不歇地在调试培养池内的水温和室温。她告诉记者,水温和室温对于苗种的培育至关重要,这一关一定要把握好。去年泥蚶市场供不应求,产出多少卖多少,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她乐开了花,由于尝到了甜头,今年培育起蚶苗来更加有信心。“育苗技术上的改良,也让苗种产值提高不少,我主要采取多品种培育,每个时间段培育不同的苗,共有十几种。”吴迪英指着培养池说,如今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就等着成苗后大卖。
现阶段,乐清大大小小的水产养殖育苗场都进入了泥蚶苗催产的白热化阶段,除了清江南塘片区,翁垟街道育苗场的老板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泥蚶苗开育。“才刚开始培种呢,就已经接到了一些养殖户的订单。”乐清市新瓯育苗场老板陈纯儿说。
据了解,每千克1500至6000颗的泥蚶苗,养至商品蚶规格为每千克100至120颗,养成的方法有中低潮区滩涂养殖、高潮区低坝蓄水养殖和围塘养殖三种形式。乐清地区多以围塘混养为主,当泥蚶壳长到2.5厘米以上,便可以起捕,一般春节前起捕完养殖塘内的产品。
“随着人工苗种技术的发展,苗种来源不再只依赖自然苗种,但是乐清湾作为苗种暂养基地,暂养技术与自然条件是全国独有的,全国80%-90%的缢蛏、泥蚶苗种来自乐清湾。”乐清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徐义平介绍说。
来自玉环的水产养殖户章先生便是购买乐清水产苗种的常客之一,他每年都会到乐清育苗场进当季的苗种,其中泥蚶苗便有几千斤。“乐清的泥蚶苗特别好,成活率很高,我在乐清买泥蚶苗有十几年了,再过一个月就准备大批量进货。乐清不光苗种好,人也好,讲信用,他们还会经常教我一些养殖技巧。”章先生笑道。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乐清地区近两三年泥蚶的收成一年比一年高,以泥蚶为主,兼育缢蛏、海瓜子、菲律宾哈仔等品种,进行育苗场的综合利用,占地1200平方米的育苗场年收入可达四五百万元。
近几年,随着藻类规模化成功培养,以及利用自然藻规模生产相结合,育苗的成功率与产量均有所提高。水产品产量的提高也离不开水质的改善,“水产养殖最重要的就是水质,水质差了,育苗成活率就会下降,这两年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推进,能明显感觉到水质的提升。”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清江基地工作人员黄贤克说。在清江基地,专门设立了病毒检测中心,检测各种苗种的品种,通过优胜劣汰,进一步提高苗种的品质。研究所还不定期送技术下乡,手把手教养殖户如何提高水产苗种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