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2608阅读
  • 1回复

[虹桥民生]乐清走出的外交官披露外交生涯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本恩4747
 
发帖
*
金币
*
威望
*
打卡
连续1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2018-11-14 09:1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周晓沛

[attachment=626488]
人物名片:周晓沛,浙江乐清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73年起在外交部工作,曾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苏联处处长、东欧中亚司司长、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 

从那套红都西装想到的
应邀出席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在使馆举行的授勋仪式,我顺手穿了平时喜欢的咖啡色西装。这是一套伴随我40年外交生涯的官服。


1979年夏,我第一次出国常驻,外交部发了1100元置装费。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我不知道该怎么花。在国内,每次参加外事活动前,都要凭单位开的介绍信到行政司生活科借中山装,用完当即归还库房。部里的老同志嘱咐我,外交官出国要穿得体面,一定要买上好纯毛衣料,除了国庆等正式活动需中山装外,还要做两套带马甲的西装,再配上铮亮的三接头高档皮鞋。因莫斯科天气寒冷,必须买皮帽和厚呢子大衣,可谓从头到脚全副武装。
外交部的定点出国服装店——红都位于东交民巷,其品牌起源于有着百年历史的红帮裁缝。1956年为解决北京做衣难的问题,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专门由上海迁至首都。裁缝都是南方师傅,态度和蔼,做工考究,穿起来非常合身。我还定做了衬衣,包括一件大花的。据使馆同事告诉,当下莫斯科使团中流行此款,实际上只穿了几次就不敢穿了,国内来出差的同事笑我太潮了。遵照老同志的交代,特地做了两条西裤,老师傅夸我说:“小伙子,蛮有经验嘛,裤子磨损快,确实需要有备用的。”这次我穿的就是一直保存在家里的备用裤。


[attachment=626489]
那年代,我们国家穷,出国人员只拿生活津贴,每月就40多元外汇人民币,但国内56元工资继续保留,被称为“双工资”,还挺知足的。中低级外交官不让乘飞机,只能坐火车,从北京到莫斯科得一个礼拜,包括一些赴非洲使馆的也得绕道莫斯科,大家都习以为常。唯一不能理解的是,不让带夫人,更不要说孩子了。这在世界各国驻外使馆中,算是独此一家。使馆领导得知我夫人也学俄语,而且是领事干部,专门向部里打了报告,过了一年才调到使馆。部里不少老同志,因夫人在外地,没有北京户口,不得不长期两地分居。记得有一次,外交部派我去外经贸大学做招生广告,不少同学都关心出国待遇问题,我就讲了上述情况,但指出,现在“鸟枪换炮”了,已与国际接轨,不仅工资大大提高了,可以带配偶、儿女,而且丈母娘也可去带孩子。同学们听后都乐了。同时我强调,想进外交部,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舒舒服服当不了外交官。两年后,我在部里碰到一位年轻人,他主动与我打招呼说:“周大使,当时我就是听了你的报告后,决定报考外交部的。”我问:“后悔吗?”他摇了摇头。我很开心,看来还真没白忽悠。
回想起那时的许多东西,货真价实,不用担心受骗上当。就说那套西装,穿了近40年,还是挺挺的,没有变形。不过里子破了几处,还有开线的,我都自己及时缝补上。我想好了,以后去见马克思时,也要穿上这套西装。如老马有兴趣,不妨与他分享相关的故事,从中也可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离线西米囊
发帖
*
金币
*
威望
*
打卡
连续1天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1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