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626787]
1960年7月淡溪水库溢洪道开挖,现场许多辆拖拉机在工作(资料图)。
[attachment=626788]
第一代乐清女拖拉机手今何在
十姐妹找到六位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小双
乐清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陈松妹向乐清市政协乐清日报社委员工作室求助,希望能帮她找到同时期的女拖拉机手。乐清日报于11月15日刊发《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陈松妹老人的心愿——“希望十姐妹能再一起聚聚”》一文后,在浙江新闻客户端阅读量达32.9万+,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一时间,带着时代印记的乐清首批女拖拉机手成为热门话题,无奈年代久远,这些人逐渐被历史的尘埃煙没。想要找到十姐妹女拖拉机手,困难重重。
十姐妹和教练以及妇联工作人员。
两姐妹已不幸去世
根据陈松妹老人回忆,当年乐清县买的拖拉机是苏联产的,还是女式拖拉机,因此要在全县挑选十名妇女参加拖拉机培训。于是,记者到乐清市妇联,希望能找到有效线索。据市妇联工作人员介绍,没有当时的详细资料,编撰《乐清妇联志》时,曾看到相关资料中提到:乐清县第一批妇女拖拉机训练班举办。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更多更详细的资料。为了更好地寻找,市妇联办公室还开了一张介绍信,让记者到市档案局寻找当年资料。在市档案局,经工作人员多次搜索,还是没能找到相关资料。 两天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来自虹桥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叶女士给乐清日报新闻热线61116222打来电话,说其姑姑叶中花可能是十姐妹女拖拉机手之一,遗憾的是,其姑姑已去世10年,如果姑姑健在的话,今年有80岁。叶女士说,姑姑出生在虹桥镇长山前村,后来嫁到凰岙村,姑姑在上世纪50年代学习过开拖拉机,参加过淡溪水库建设,还担任村妇女主任好多年。姑姑是一个很和善、很能干的人,姑父身体不好,姑姑不但悉心照料,农活、累活都是她抢着干。“姑姑是我们的榜样。”叶女士说。
通过叶女士,记者了解到,虹桥镇另一名女拖拉机手是龙泽村人,通过虹桥镇驻村干部的多方寻找,终于找到龙泽村一名知情人士朱知成。据朱知成介绍,其堂姐朱知凤是当年南阳乡的优秀青年,因此被推荐去学习开拖拉机。学成后,其堂姐在原南阳乡农机站工作大约十来年时间,主要开着拖拉机负责南阳片农田的翻耕,遗憾的是她已于5年前去世。
其他姐妹正颐养天年
根据陈松妹老人提供的有限信息,大荆两姐妹有一人好像是南门村人,经大荆镇工作人员的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金冬领老人。金冬领现住大荆镇荆东村,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村妇女主任,后来在乐清二轻系统的下属单位工作,还当过车间主任。据金冬领介绍,另一名姐妹叫冬梅(音),是湖雾人,她俩多年没有联系,没有联系方式。根据金冬领提供的照片显示,照片里除黄关室(音)教练,另外还有一位是来自妇联的同志。
在已找到的拖拉机手中, 今年已80岁高龄的老人陈贤娥思维敏捷,声音洪亮,一头银发的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据她介绍,学会开拖拉机后,在乐清拖拉机站工作一段时间,参加过淡溪水库建设,她与陈松妹等人一起每天开着拖拉机压实水库坝基的泥土。她还记得,开着拖拉机在万岙农场犁田,到永嘉港头运煤。后来,她到万岙管理区工作,在乐清市花边二厂当负责人直至退休。退休后,她发挥余热,在乐成金溪居委会担任主任、书记一职多年,如今在家颐养天年。
陈松妹参加淡溪水库建设至水库建设完成,后来她重新回到乐清拖拉机站工作,“那时拖拉机不但会开,而且会修。以前没有设备,修时要躺在地上工作。每次修理后,脸上、身上全都是油污。”陈松妹说,开拖拉机对于女性来说不是很合适。
有一段时间,她到柳市的抽水机站工作,相对来说,在抽水机站工作比较省力。柳市抽水机站有一台24匹马力的柴油机,她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湖头公社的沙岙、戴东、戴西等村要完成3000多亩地的抽水工作,一次抽水都在12个小时以上。
1962年,作为共产党员的陈松妹积极响应号召,返乡务农,种田、拖乌贼,她样样在行,她还是三山公社的花巾代表。后来她去乐清花边一厂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到后西岑村老协发挥余热。
十姐妹中,傅玉英一直在清江生活,今年已80岁高龄的老人也参加过淡溪水库建设。
十姐妹中,万岙市岭村的拖拉机手没有找到,柳市镇的两名拖拉机手也没有找到。如果您有相关的线索,请拨打乐清日报新闻热线61116222告诉我们。
链接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拖拉机是一个很特殊的符号。拖拉机耕田、拖拉机运输、乘拖拉机出行,特别是在1958年7月20日,河南省洛阳市西郊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生产出——新中国的第一台拖拉机,命名“东方红”,我国几千年耕田依靠牛的历史被改写。“东方红”拖拉机是那个时代“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农业机械化的序曲被奏响!1960年版的第三套1元面值人民币上,一位女青年驾驶东方红拖拉机的英姿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