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3088阅读
  • 0回复

[闲话虹桥]办学精神代代传承 乐清中学举行创办人铜像落成仪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
金币
*
威望
*
打卡
连续1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7-06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6月28日上午,乐清中学创办人陈哲夫、赵竞南两位先生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校友林“红专楼”前隆重举行。

乐清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04年,该年创办县中学堂,1906年因故停办。1939年,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大批中学生失学。为适应战时需要,赵竞南(1896-1945)和陈哲夫(1890-1964)等多次呈请省教育厅准予开办县中。1939年8月10日,省教育厅“可先办临时补中”正式批文下达。9月10日,乐清县私立乐成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暂借县城下垟郭乐清县民众教育馆(前近圣初级小学校址)正式开学,招收初一学生四十余人,赵竞南任董事长,陈哲夫任校长。1940年春天,迁到白鹤寺后,陈哲夫返省教育厅复职,由赵竞南兼任校长。1941年7月18日改名乐清县私立乐成初级中学。

当天,乐清中学校负责人以及校友工作部和后勤处相关人员参加了揭幕仪式。陈哲夫和赵竞南两位老校长的亲属分别作了发言,回顾了两位老校长创校办学的艰难和执着,同时表达了对学校的感谢和美好祝愿。

为教育而献身

赵竞南先生的后人在微信公众号“平凡静界”里发文《兴兴亡亡一匹夫——纪念赵竞南先贤殉难七十一周年》,详细介绍了赵先生经历。

赵竞南先生是柳市湖横峡门村人,他的家乡湖横山后的一条幽谷称为“刘公谷”,是纪念南宋乐清知县刘默的。

1920年,赵竞南毕业于温州的省第十中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在北大,赵竞南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经常把《觉悟》《新生》等新刊物带回乐清,在学生中宣传新文化与革命思想。

1923年4月1日,赵竞南和郑亦同、郑瑜、陈旦初等旅京学生在北京自筹资金,创办了《乐清导报》,任主编。《乐清导报》的宗旨是“宣传新文化,建设新乐清”。这份报纸很难找到了。在一份史料上找到一段话,说这份报纸在北京创办后不久,迁到南京,后再迁回乐清,到1933年停办。

从这段话里虽然无法考证《乐清导报》为何从北京辗转到了南京,又从南京迁回家乡。但从赵竞南毕业后到南京工作这段历史,可以推测《乐清导报》与赵竞南这位主编的去向一定有关。

1927年秋天,赵竞南经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介绍,在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所属的南京造币厂当会计,不久又转到财政部办理财政事务文书工作。这个时候,赵竞南可能还在编《乐清导报》,继续着出报之梦。因为编辑出版报纸是赵竞南一生中除了办学之外,最想做也已经在做的一件事。

1937年冬天,江苏等地落入了日寇之手,赵竞南回到了家乡。这个时候的乐清还未沦陷,许多在上海、杭州及日本的乐清学生纷纷回到了乐清,使乐清的抗日宣传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这个时候的赵竞南,谢绝了重庆几位同学的邀请,决定在家乡创办一点事业。赵竞南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献身的一个目标。也许在那个红红火火抗日救亡的年代里,赵竞南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唤起民众的觉醒,才能救国。

1939年,赵竞南风尘仆仆为筹建私立乐成初级中学——乐清中学的前身,四处奔波。那年省教育厅只批准成立乐清县私立乐成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开学时,校舍暂借乐清县民教馆馆舍,招收了初一学生一个班共四十余人。

1940年,校舍迁至白鹤寺。这时陈哲夫重返省教育厅复职,校长一职由赵竞南兼任。由于学校发展迅速,赵竞南提出了要将学校改为正式中学——乐清县私立乐成初级中学,1941年7月被批准。至此学校有了相当的规模,但赵竞南却累倒了,经常咯血,发低烧,朋友同事都劝他到温州去住院治疗,但他太忙了,一直都没有去。

这个时候,抗战烽火连天,虽然乐清还没有落入敌手,但日寇飞机的轰炸和海上军舰的炮击,使乐清民众死伤无数。赵竞南坚信抗战必胜,经常带左轮手枪到湖横山的背后杨八洞一带,进行实弹练习。赵竞南还教导子女,要和日寇血战到底,决不苟且偷生。

1944年乐清沦陷,学校迁到了芙蓉的西塍,在一个寺庙里复课,这是全国及乐清抗战的最艰难时期,虽然芙蓉没有陷入敌手,但日寇时常来这里抢掠、烧杀,资金、粮食、师资奇缺的年代,病中的赵竞南还经常兼语文、英语等课。

在胡牧先生《最忆是乐中的人》一文中,胡牧先生说:“虽然乐中是私立的,待遇低,条件差,但被延聘到校任教的先生,却几乎都是享有名望的乡邦硕儒……惟有英语先生,一时难以请到,开始时,赵竞南校长亲自来代。赵校长的长相很像印度的圣雄甘地,只是比甘地长得要高。”

胡牧先生对老师是崇敬的,他认为老师在那个年代,“舍高就低,为乡邦,为祖国,为青年一代而献身……老师的高大形象,一辈子都印在我的脑子里”。也许真的被胡牧先生说中了,赵竞南生命的最后竟然是为了教育而献身。1945年3月15日夜,农历二月初二,日寇三百多人从乐成摸黑向虹桥镇偷袭过来。次日凌晨三时,日军包围了陈宅,当时的陈宅是国民党乐清的一个军事指挥部。日军先枪杀了哨兵,指挥部里的将士听到枪声,仓皇夺门而出时,大部分人在日军机关枪的猛烈扫射下,中弹身亡。不巧的是,那天夜里赵竞南因去虹桥聘请教师就宿在南社陈宅,也惨遭杀害。

务实的教育家

陈哲夫先生的孙子陈朱鹤先生在《缅怀祖父陈哲夫先生》一文中,也对陈哲夫先生作了详细介绍。

陈哲夫先生毕业于国立高等师范学堂,在南京、杭州、温州等地都工作过。1939年创办乐中任第一届校长起,直至1964年谢世,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陈朱鹤称祖父关心学生,时刻想着学生。他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所提的案中,有一件就是呼吁社会青年不要找在校女学生谈恋爱。学生对他的爱戴也发自内心。在极左思潮横行的年代里,陈朱鹤在外地读书、工作,老是背家庭出身的包袱,但一回到乐清,只要说起祖父的大名,仿佛阶级烙印也不存在了。

陈哲夫是地理教员。上课时,眼睛看着学生,一边讲,一边侧身在黑板上只需三两笔便准确地画出讲课的地图来,他的地理教学法是课堂旅游,带领学生一边游览一边介绍,使学生仿佛身历其境,学习兴趣盎然,听见下课铃声都叫可惜。他总是把最新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结合在地理里讲。记得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他详尽地介绍欧洲殖民主义在非洲掠夺的历史,埃及人民的觉醒,纳赛尔总统的爱国义举,我国政府的立场态度,将历史、国际政治等知识融入地理课,使学生大开眼界。乐中许多校友回忆这段生活都是不约而同对陈朱鹤说:“我的读报习惯是你阿爷培养出来的。”

陈哲夫教书育人,但从不以“大道理”教训人。有一年中秋节,有个班级在三好楼前面操场里举行月光晚会,搞擂鼓传花。花传到他手里,鼓点停了,大家拍掌欢迎校长表演节目。他站起来慢悠悠地说:“我还是给大家讲故事吧。”大家以为有什么惊险动听的故事,想不到陈先生讲自己在浙江省教育厅工作时,搬到一座新房子里,那门锁是特殊的,钥匙插进去转了老半天还是开不了,开始时性急,但人急锁不急,越急越开不开。他说,后来耐着性子,逐渐掌握这把锁的规律,熟能生巧,终于轻易将这把难开的锁打开了,连房东太太也觉得奇怪。这个故事没有任何紧张的场面和动人的情节,讲时也没有任何惊人的语言。学生们听完后,好大一会没有声音。

陈哲夫退休后,曾编写一本《乐清乡土地理教材》,几易其稿,要陈朱鹤细读一遍,将读不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下记号。陈朱鹤奇怪祖父的文章怎么要他提意见。陈哲夫耐心地说:“这是初中教材,你初中毕业了如果还看不懂,初中的学生就更困难了。教材一定要做到学生一读就明白,我还要好好修改。”后来这本经陈哲夫再次修改,并亲手誊写的十万字教材送到上面,却“上”落不明了。

也是胡牧先生在《最忆是乐中的人》一文中,说哲夫先生常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谈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他说:“现在待遇最高的部门是邮政、盐务、银行、铁路,但是我还是热爱我的教书,因为我的工作对象是一批热血沸腾前途无限的青年,这是任何其他部门无法与我们相比的。”今天看他的话未必全对,或被人认为不过是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已。但他的话确乎反映了广大教师的共识,反映了他们的心愿。他们舍高就低,为乡邦、为祖国、为青年一代而献身。他的话,既激励了自己,也激励了我们。老师们的高大形象,一辈子都印在我的脑子里。

乐清中学首届毕业生(1942年毕业)陈朱廉女士撰文《从乐中起步走向革命》,文内提到了陈哲夫先生,她写道:“在抗战动乱年代里,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过早地踏进了社会,与时代风云一起翻转,得到了锻炼,初步获得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好在当时乐中的首任校长陈哲夫先生,真是一位好校长。他是一位务实的教育家,全心治理学校,充实教师队伍,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对我们学生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和社会进步活动表示支持和保护。当时乐中校风清正,教学有序,政治空气宽松,这就使部分学生能从乐中起步,通过抗日救亡运动的历练,从而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一直走向革命。”

来源:乐清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常权

4条评分金币+4
青春飞扬~ 金币 +1 - 2020-07-07
凢辷凣 金币 +1 - 2020-07-07
我只要你幸福 金币 +1 - 2020-07-06
可花 金币 +1 - 2020-07-06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