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
浙江省民间收藏文物
公益鉴定活动走进温州
市区79岁的冯阿公
带着一个不起眼的盐罐来到现场
专家一鉴定
发现它竟是唐代的瓷器
市民冯阿公请专家鉴定的4件瓷器,右一为祖传的盐罐。郑鹏 摄 “这个陶瓷罐是我家用来装盐的器具,因为我马上要去美国了,所以把这些老物件都清理出来,正巧碰上这场鉴宝活动,于是带来给专家们鉴定一番,没想到这些都是宝贝。”冯阿公高兴地说。
冯阿公的4件瓷器中,除了盐罐被鉴定为唐代瓯窑,其他三件瓷器均被鉴定为清代瓷器。
市民冯阿公请专家鉴定的4件瓷器,右一为祖传的盐罐。郑鹏 摄 冯阿公说,这些是他的祖辈留下的老物件,平时摆放在家中,除了当盐罐外,一个用来当花瓶,一个用于写毛笔字时蘸水的工具,还有一个当茶叶罐。
“这个雕着青花的茶叶罐是多年前在美国市场上花5美元买的,底部还被老外贴上M-china的标记,意思是中国制造。”
活动现场,有收藏家向冯阿公询问那个盐罐的价格。冯阿公说,盐罐不卖给外人,以前以为是清代的,得知年份更久远,他觉得应该把这个盐罐当传家宝传下去。
得知不能带出境
阿公准备把盐罐捐给博物馆
冯阿公的儿子和女儿都远在美国生活,受疫情影响,冯阿公这几年都没有出国看望他的子女和孙辈。冯阿公说,他孙子快要结婚了,他准备把这个盐罐古董送给孙子,既当新婚礼物,也让这个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听到冯阿公这么说,现场专家立即告诉他,“唐代流传下来的物件,属于文物,根据相关规定是严禁出境的,到时候肯定会被海关拦截下来的。”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外传’,确实有道理。”冯阿公表示,既然不能带出国,他准备把盐罐捐给博物馆,让更懂它的人来研究,比当作传家宝更有意义。
42位民间收藏爱好者
携136件藏品前来鉴宝
匆匆赶到现场的徐女士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盘子,“这个盘子在我们家就已经传了100多年了。”专家仔细鉴定后说,这个盘子叫粉彩叶形盘,是用来放冷菜的,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中期的。得知自家盘子是个宝,徐女士将它包了又包,深怕弄坏,还对着身边的老伴说“一会儿打车回去”。
徐女士带来清中期的叶形盘。云毕 摄 瑞安胡先生有着30多年的藏龄,他带来2件唐宋时期的瓯窑瓷器藏品吸引专家看了一遍又一遍。“你看这件茶器,北宋时期的,盏、托、盖都齐的,挺难得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位瓷器专家点评说。另一件是急须壶,煮茶用的,品相也很好,唐晚期的作品。受人委托,胡先生还展示了一件三国时期的鸡首罐,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
专家在鉴定胡先生带来的茶器。云毕 摄 除了瓷器外,书画也是专家们鉴定得比较多的。“这是印刷品,现代的”,苍南范先生带了几幅山水画前来鉴定,专家一眼就看出这些都是赝品。“看走眼了,看走眼了。”范先生说,他是收藏爱好者,20多年来,一直到处收罗藏品,没想看好的这些山水画都是印刷品。
市区董女士带来两幅字。“这是清末杨绍廉的字,还是有收藏价值的。”专家指着其中一件藏品说,杨绍廉是那时期瑞安当地的书法名家。得知是真迹,董女士非常开心。她说,这是10多年前,朋友赠送的,还有一幅是林剑丹的作品。
专家在鉴定董女士带来的字。云毕 摄 当天的活动由浙江省文物鉴定站、浙江省博物馆主办,温州博物馆承办,活动邀请了浙江省文物鉴定站、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9位专家进行现场鉴定。
当天一共吸引42位民间收藏爱好者携136件藏品前来鉴宝,藏品主要集中于陶瓷、书画、玉器、钱币、杂项等类别。
专家提醒
老物件出境有哪些硬性规定?
浙江省文物鉴定站副研究馆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梁秀华表示,根据《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凡在1949年以前(含1949年)生产、制作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原则上禁止出境,其中1911年以前(含1911年)生产、制作的文物一律禁止出境。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旅客携运文物出境时,必须向海关申报。梁秀华提醒市民,即便是携带家传旧存文物和亲友馈赠文物等出境,也必须事先经国家文物管理部门鉴定,海关凭国家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出具的文物出境标识,以及文物出境许可证依法查验放行。文物出境时如未向海关如实申报,涉嫌文物走私,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来源: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