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2025年春节不到两个月了 来看看 乐清旧时的那些春节习俗
春节,旧时通称为新春或新年,称初一为“大年初一”(书家称为“元日”)。民间欢度春节,一般为三天至四天,俗语有“三日重午四日年”之说。岁朝看天,东方五色祥云,兆丰年吉庆。又有一鸡二狗……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说(王十朋诗称初七为“人日”,亦本此说)。
黄坦硐古村汉服表演活动。受访者供图
初一清晨,早起开门,家家户户燃放爆竹三响,或加放鞭炮一串,称为“打开门炮”。含有迎春接福之意。有的商家爱和邻家比早,半夜过后便开门放炮,以为可以早进财源早发家。但开门放炮之后必须开门待旦,忌重行闭门。一般人家以日出之前开门为多,称为“开门红”。 是日,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戴新帽。小孩蹦跳玩乐,吃糖果花生,格外高兴。农民一般不下地干活,妇女不做针线活,忌扫地、倒马桶、汲水和裁剪、砍伐。不诅咒骂人,不打骂孩子。老年人喜欢行善事,有做修桥铺路善事和进庙烧香者。
吃年糕象征着生活步步高。陈尚云 摄
吃的方面,县东县西略有不同。芙蓉、白溪等地早餐都吃糯米粽子和芹菜、红萝卜之类;虹桥一带吃年糕,取“一年高一年”之意(“糕”“高”同音);县西一带早餐吃隔夜的“年饭”和松糕之类。中餐一般都吃年糕或粉干(米面)。晚餐照常吃米饭。少数人家有倡导吃素食者。民间玩乐活动有麻将、象棋、扑克、颠三负(以三枚铜钱拈正负)、听唱词等;亦有“坐路廊头,讲闲白文”,或结队游山观景,看海塘、码头、船埠,但一般都不远行。 在初二或初三日早上,农家照例用素斋清酒,举行一次祭祀天地,称为“接佛落地”。此后,一切禁忌解除。各地商店亦都先后开门营业。因集镇市期不同,旧时大荆、清江在初六开店门,芙蓉初七、虹桥初八开店门,白溪在初三四开店门。雁荡山从八十年代后期起因春节游客增多,商家都在初一开门营业。
春节假期,雁荡山游客中心停车场上, 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车辆。 叶金涛 摄
“拜年”是新年亲戚之间的一次礼节性往来。西乡在初一上午就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以示尊敬长辈之意。东乡大荆一带在初一二只有丧家举行吊唁,亲戚来兼作拜年;其余农家拜年以初三到初八九之间为最多,但不能太晚,晚了会惹人讥笑,说“拜年拜到月半后,勿像猢狲勿像狗”(民谚)。实际上,名曰拜年,只是送点礼品、吃顿年糕、会会客人而已,而没有什么拜见礼仪。有的地方新女婿第一次向岳父母拜年时有跪拜之礼。如儿歌所唱的:“新姊丈,拜头年,红缨帽头卡头前,竹布长衫拖阶沿,老丈人望见笑连连,老丈母望见劈手牵,端出魁圆茶满岭尖。”
民俗表演。林婉华 摄
解放后,春节按国家规定放假,农村亦多仿效机关单位,推行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各村多有组织“拜年人”,敲锣打鼓向全村军属和荣誉军人进行拜年慰问,赠送春联和慰问信,并伴有歌舞节目,登门演出(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妇联会会员扭秧歌)。 来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文章作者 杨舞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