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4594阅读
  • 0回复

[周边民情]清江牡蛎大有来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75698677
 
发帖
*
金币
*
威望
*
打卡
连续1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19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原标题《
改革开放初年一项中日合作成果
太平洋牡蛎落户清江四十载


[attachment=620777]
[attachment=620778]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华平 吴梦梦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都是牡蛎产卵的重要季节。清江江面上的养殖户们忙碌着,在方江屿进行牡蛎附苗。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的“时光列车”呼啸而过。1979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进的太平洋牡蛎苗种在乐清清江海区试养,成功开发了牡蛎人工育苗技术和筏式立体养殖技术,并向沿海各省推广,小牡蛎成就了一个大产业。

    这是乐清改革开放史上一起并不太引人注目,却催生了乐清湾养殖业的重要事件。
    从日本引进牡蛎新品种

    “以前大家都叫真牡蛎,后期才改叫太平洋牡蛎。”现年80岁的杨瑞焜老人面色红润,思维敏捷,曾担任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所长。上周五他正在所里开一个老干部会议时,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中日双方在许多领域开展了合作交流。
    杨瑞焜老人回忆说,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后,浙江省水产研究局和日本海洋水产厅来往关系密切,技术交流频繁。牡蛎是养殖大品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提出从日本引进优势牡蛎种,改良浙江省牡蛎的养殖品系和改进养殖技术。这一设想得到了省水产局的大力支持。

    1978年,省水产局的有关领导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所长林志强等一起,赴日本考察当地的牡蛎养殖产业后,决定引进当地的太平洋牡蛎,该品种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

    1979年5月14日,日本东京水产大学教授、日本海水养殖所所长小笠原义一行,来到乐清清江海区考察。
    “就是这张照片,当时小笠原义等几位日本专家正在跟大家进行技术交流,照片上最右边的就是我。”原乐清水产局副局长、75岁的姚友洪接受记者采访时,将一本老相册翻过一页又一页,突然目光怔了一下,指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右图)若有所思,然后说:“当时我刚从乐清县水产局捕捞科转岗到养殖科,就接到省海洋水产局的这个任务。”
    “日本是牡蛎人工养殖大国,水产养殖非常有名。我在舟山水产学院上学时,课堂上老师常拿日本的一些水产技术做研究课题,学校还开设日语课程。所以,日本专家一来,简单的日语我还能听懂几句。”姚友洪笑言。

    那两天,浙江省水产局的有关领导、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副所长高允田和姚友洪一行,陪同小笠原义在清江考察,住宿安排在雁荡灵峰宾馆。
    “乐清湾的海水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清江口一带水域,潮流畅通,风浪较小,各种营养盐的数值均高于整个乐清湾的平均值,饵料丰富,水域生态环境与日本的养殖条件等客观因素极为相近,适宜养殖牡蛎。同时当地牡蛎人工养殖有一定基础。”姚友洪说,在各级水产部门的努力下,太平洋牡蛎安排在乐清湾清江海区安家落户。

    20多天后,日本日鲁渔业公司和东京丸一商社,无偿赠送我省太平洋牡蛎2万片(约计60万颗苗),价值100万日元,投放在清江海区进行试养。
    1980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开始承担人工育苗试验任务,成功育出牡蛎苗30万颗,增加了清江海区太平洋牡蛎的放养数量。

    同年4月6日至9日,经浙江省水产局邀请,小笠原义教授一行三人又来到乐清清江考察太平洋牡蛎养殖情况,并在雁荡山同温州市水产界技术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使本土人员受益不浅。
    姚友洪说,日本人做事特别认真严谨,去清江考察时,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问得认真,看得仔细,严谨的工作态度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场交流会,促成了中日双方后续的合作。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半个多月后,浙江省水产局以10万美元向日本购买太平洋牡蛎50吨(2500箱、829600片附苗器、计16592000颗苗种)运抵清江海区进行放养。

    技术改革促产量大提升

    1981年,浙江省科委下达了日本太平洋牡蛎人工繁、增养殖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由浙江省水产局主持,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温州市水产局、乐清县水产局、乐清县清江海水养殖场等单位参加。课题的人工育苗、海区繁殖和养殖技术等三项研究内容,同时在清江进行。

    “记得当时我所在的清江站点育苗室内有6个大圆池、4个大方池,用来试验室内人工育苗,每个池子都装了近100吨海水。我们先用橡皮轮胎条做附苗器,但效果很差,放育苗池2天左右,就出现白色膜状物,并有臭味。后改用铁丝串成一串串扇贝壳做附苗器。但在自然海区中采苗,橡皮轮胎条附苗效果很好,一条一米长的轮胎条附苗最多达到400个以上,最少附苗200个。”

    杨瑞焜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海区水体大、能流动,不断冲撞洗刷橡皮轮胎条的内含物。而室内水体小,似乎处于静水采苗,橡皮条的内含成份不断向外渗透,形成白色膜状物,致使水质败坏,影响附苗。但橡皮条具有来源广、附面器轻、成本低、浮力大等优点,适合于简易垂下养殖,便于推广。

    “当时大家全副心思都在太平洋牡蛎种苗试养上,我和课题组的姜存楷等同志住在条件简陋的清江旅馆,十天半个月都不曾回家一趟。”姚友洪说。

    通过近两年试验,课题组成功掌握了日本太平洋牡蛎在清江海区自然增殖的规律和育苗技术,并在一定水域里初步形成了太平洋牡蛎的自然采苗区,为群众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苗种。同时,因地制宜改造养殖方法,采用棚架式、筏架式简易垂下养殖法,随着橡皮条附着器试验,在清江海区获得成功。

    棚架式、筏架式很快得到发展,橡皮条附器也得到生产性应用,提高了牡蛎养殖单位产量,产量达到老品种、老方法的7至15倍。自然增殖在一次性引种繁殖情况下,效果显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80年代初,清江一带劳力多土地少,只有向海水养殖业进军,才能走上致富之道。”曾担任过清江牡蛎养殖协会会长的林卫真回忆,“太平洋牡蛎筏式垂下养殖法试验”大获成功后,1982年2月份,由清江镇16户社员集资组成清江海水养殖场,5月份开始以棚架为主体,用橡皮条采苗养蛎。

    这批工人成了当时清江镇第一批太平洋牡蛎养殖户,林卫真便是其中一员。

    “清江人工养殖牡蛎已有200多年历史,但一直沿用原始的抛石方式,养殖品种是本地褶牡蛎,每亩产量仅200—800斤,有时两年才能收一次。并且褶牡蛎壳小,挖肉速度慢,每天只能取4斤。自引进日本技术试养成功后,牡蛎产量大幅度提高。”林卫真说。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查阅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温州海洋研究院(前身即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1984年太平洋牡蛎档案,看到清江海水养殖场从1981年至1984年日本真牡蛎生产情况的汇报如下:

    在清江实验小组的帮助下,我场逐步掌握了牡蛎海区采苗及筏式养殖等有关技术。单位产量显著提高;与抛石养殖、条石养殖比较,棚架式每亩蛎肉收800—2000市斤,筏架每亩收3000—6500市斤,而抛石每亩只收240—500市斤。

    养殖户也从中得出经验,采取棚架式要比筏架式附苗效果好,但养殖时筏架式要比棚架式生长快产量高,所以利用棚架式采苗、筏架式养成的方式,成为提高单位产量的一条重要措施。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80年代初期,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从美国做交流回来后,直接就到我们清江考察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和养殖工作,他在现场时直说,搞得这么好,我真的想不到啊!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杨瑞焜说,

    1984年12月, 历时4年的“日本真牡蛎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技术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并获1984年度浙江省科技推广二等奖和农牧渔业部三等奖。
    清江牡蛎走向全国

    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推进了产业的形成。

    1985年,林卫真和另外2户牡蛎养殖专业户在清江口小横床水域,联办8个筏架试养太平洋牡蛎,比清江内水域的生长速度快1.7倍,为太平洋牡蛎养殖又开辟一个新海区。
    “8个筏架平均每个能产出6000多斤的太平洋牡蛎,好多个头都有20多公分,收成时大伙兴奋得不得了。”回忆那一幕,林卫真边用手比划边说。

    1986年,清江海区太平洋牡蛎大面积丰收,产量达500吨,并向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及本省玉环、温岭等县提供牡蛎采苗附苗器25万条,成为我国最大的太平洋牡蛎苗种基地。
    那一年,林卫真成了清江方江屿村首屈一指的“万元户”。很多群众因养殖牡蛎而发家致富,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发展更快。到了1988年,整个清江镇养殖牡蛎的有100多家,从业人员近1300人,养殖总面积3500亩。养殖户平均年收入2—3万元,“万元户”在当地已不是新鲜事。

    那时,每到年底牡蛎成熟时,整个方江屿村都忙碌起来。养殖户将一担担的牡蛎挑到加工点,妇女和老人们夜以继日地撬牡蛎。她们用细扁的牡蛎刀,熟练地从那些如玻璃般锋利而相互抱得死死的壳球中,将鲜美的牡蛎肉挑出来。加工完毕后,牡蛎壳卖给蛎灰厂烧蛎灰。

    1992年,清江镇成立了牡蛎养殖协会,形成了集苗种生产、加工冷藏、产品储运、科技研究、品牌宣传、行业管理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在相关部门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牡蛎抗风浪试验,创造出以延绳式垂下养殖的方式,抗风浪能力达到9级,成功地将养殖区域从清江内江扩展到清江口外风浪较大的东港海区。

    “延绳垂下式养殖技术的开发,使乐清牡蛎养殖得到空间上的发展利用,达到充分利用闲置浅海的目的。”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原副局长李琼文说。
    2002年,清江镇牡蛎养殖协会在清江海区的东港水域,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省级牡蛎浅海养殖示范园区,实行连片开发,规模达到3000多亩,许多新技术试验和推广均在园区内进行,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带头作用。

    2004年该镇牡蛎养殖面积1.05万亩,年产量1.9万吨,产值3500万元,占全镇渔业总产值的52%,其中,通过带壳鲜销、牡蛎肉鲜销、牡蛎肉小包装冷藏销售等方式,将太平洋牡蛎源源不断地销往温州市和温岭、黄岩等周边县市市场,而且还扩展到福建、广东、山西、北京、上海等地市场。2004年11月,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乐清市为“中国牡蛎之乡”。乐清再获一张金名片。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原副局长李琼文。汪洋 摄
    1979年5月14日,日本东京水产大学教授、日本海水养殖所所长小笠原义(左一)同姚友洪(右一)等人交流牡蛎养殖技术。 资料图
    太平洋牡蛎棚架式养殖。资料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