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2376阅读
  • 0回复

[虹桥民生]@虹桥人,这个季节不得错过的美食!看到都流口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衙内
 

发帖
436
金币
3647
威望
4
打卡
今日未打卡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5-09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一个季节里的王鱼
我一直觉得,王鱼在乐清湾是一个奇怪的存在。也就那么一个月的时光——农历四月上旬到五月上旬,它来时毫无征兆,似乎突然从海底蹦上了人们的餐桌,然后又很快消失得悄无踪影。让你众里寻它千百度,而它却在灯火阑珊处,给人一种梦里依稀身是客的感觉。

[attachment=661004]
初次听到王鱼的名字时,我无法分清家乡人说的到底是“王”字还是“鳐”字。因为我所在的这座城邑的西乡,“王”和“鳐”,其方言读音是完全一样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查阅各种海洋鱼类志和鱼类名录,均没有看到“王鱼”的名字。尽管我发现名字中带“鳐”字的鱼类有很多种,什么美鳐、孔鳐、斑纹犁头鳐、许氏犁头鳐、中国团扇鳐、真燕鳐、尖头文燕鳐等等,然而,都与我吃过的这种鱼毫无共同之处。


后来,我访问了一些水产分类专家,才知道王鱼的学名叫中华海鲶,也有人提出叫丝鳍海鲶(但目前未得到认可),在生物学上属于硬骨鱼纲鲇形目海鲶科。他们还说,在我们这个地方,古代志书上曾有“海鹞鱼”三字出现,但只有条目,没有注解,到底是指哪种鱼,我们也不得而知。为了区别于软骨鱼纲鳐目的鳐类,及硬骨鱼纲颌针鱼目飞鱼科的燕鳐类,且这鱼又有霸道的口味,还有那么一点“王者”风范,于是,祖辈人就将“王鱼”的俗称送给它,如今在温州范围内通用。至此,我也终于明白,难怪乎这鱼粗看起来,与淡水里的鲶鱼和胡子鲶颇有相像之处,将它归属鲶类才是正道。
[attachment=661005]
但我更要说的一点是,此王鱼并非“度娘”上所说的王鱼,电脑给出来的答案是,传说中生活在太平洋布拉特岛水域里,心理鸡汤中的虚拟鱼类。接下来却是一连串稀里糊涂、莫名其妙的介绍。我想,既然是虚拟的,那就根本不存在这种鱼,任你叫王鱼、皇鱼、帝鱼都行。王鱼的确是一种奇怪的鱼,它们平时生活在深海里,只有到了谷雨时节,才集体开足马力,成群地游向江河的入海口,然后选择在水流较缓、含沙量较高的水底交尾、产卵。完成繁殖任务后,母鱼用薄薄的泥沙覆盖住鱼卵,便与公鱼一起急冲冲地返回大海,自此谁都不知它们的下落。它们这种对子女毫无顾恋之情,毅然决然的做派,颇有“山大王”的味道。所以,用这个“王”字,我觉得还真有点对号入座。

游到各大海口的王鱼,已到立夏时分,这时,沿江两岸的渔民纷纷开出渔船,去捕捞这种每年只有一个季节的鱼。渔民们知道,过了这个季节,就得等下一年。世事从来如此,不要过多等待,只要有了羁绊,便会错过机会。就像养蜂人说的,“干上这路活,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依我看,这话对捕捞王鱼的人和吃王鱼的人而言都一样管用。


捕捞上来的王鱼,一般体长25~30厘米,重三四斤,大的体长可达35厘米以上,重可超过六七斤,其鱼体前端近圆筒形,后端侧扁,全身裸露无鳞,皮肤光滑,背上绿褐色,腹部银白色,上颌具唇须一对,下颌两对。看到这种鱼,我有时候想,如果按家乡人的叫法,将胡子鲶俗称为“八须鱼”,那么,王鱼是否可以称为“六须鱼”呢?


但不管叫六须鱼也好,叫王鱼也好,对于饕餮之徒来说,这时节最为重要的事,就是赶紧呼朋唤友、扶老携幼来几场众彩纷呈的“王鱼宴”。


在乐清湾,吃王鱼的最佳地点在瓯江口的黄华。虽然我知道龙湾状元的王鱼也很有名,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食客。但多年下来,我只有听过“去状元吃王鱼”这句话,似乎还没听过有“状元王鱼”的名号。而“黄华王鱼”四个字,却成为大众的顺口溜,叫得响当当的,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是这么一路叫过来。可见,“黄华王鱼”已深入人心,俨然成了毋需注册的品牌和不必花钱的广告词。
不过,有意思的是,黄华人写这种鱼名字时,一定要写作“鳐鱼”。他们还说,“出了黄华港的鳐鱼,都不再是鳐鱼,而是王鱼。”我不知为什么?难道是“鳐”字有“鱼”字旁,而“王”字没有“鱼”字旁,就不能作为鱼的名字了?若如此,那么,带鱼的“带”字、飞鱼的“飞”字、燕鱼的“燕”字,都需要改名了。况且,这世上已有多种鳐鱼,它们与中华海鲶也风牛马不相及,那么,我们又何必对“鳐”字念念不忘呢。


前几年,我曾无数次来过黄华,说是吃王鱼,倒不如是看人吃王鱼。在我眼里,吃王鱼吃的是热闹,吃的是氛围,吃的是这个季节的情愫。是的,正值初夏万物葳蕤的时光,大地和生灵充满活力的节候,天气不冷不热,草木葱茏旺发,动物匆忙繁殖,人类更不应该宅在窝里。那就去吃王鱼吧!


到黄华吃王鱼是需要预订的,因为抵达目的地时,你会见每条小小的巷子都停满了车,这个时节,这个地方被食客围堵。你没预订,就得等,而一等可能就得一两个小时。不过,对于等待,我早已习惯,借等候的空隙,我还可以看一看暂养在大木盆里的王鱼,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一条。王鱼与我们平时吃的大黄鱼、带鱼、鲳鱼不一样,后者多是冰鲜的,而王鱼基本上是活的。当然,你不能逗王鱼玩,它有一枚含毒的背鳍,被它刺破手,那就很不划算了。


王鱼做法比较复杂,从剖杀、剔骨、取卵到烹饪都有一套流程,不是所有人一下子能学会的。这条街上,凡是烧制王鱼的店家,都说是祖传的,所以,你最好不要打听,只管吃就行。

种鲜美的气息,肥嫩的质感和微微的辛辣在唇齿之间回旋。当然鱼皮也是美食,且营养丰富,你可以分开享用,也可以皮肉连吃。而此时,如果再就着啤酒下肚,那就是味蕾的福利了。


王鱼不仅肉质鲜美,甘甜可口,然而,对真正吃王鱼的人来说,更美味的是它的鱼籽。那一串串像葡萄一样的鱼籽,真可谓是鱼籽中的“巨无霸”,弹性十足,很有嚼劲。烧好后的鱼籽呈淡淡的金黄色,色相极好,整个儿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便有一股奇特的香味在你的口腔游走,有一种柔韧的力道与你的舌尖纠缠。这时,你的味蕾就像开了花似的,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放松、舒展、享受。


这几年,我到黄华少了,其间也问过几位“老饕”,是否还是年年去吃王鱼?他们回话:“如今的王鱼滋味大不如前了,我们也很少去了。”他们还解释说,现在的王鱼看上去瘦瘦的,没有过去那么大、那么肥,且大多无鱼籽。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再次到黄华,我终于知道了实情。原来,新的禁渔期制度实施后,正处于产卵时间段的王鱼已不能捕捞。但王鱼还是要吃的,也是能卖好价钱的。由此,一些不谙“鱼道”和丧失人道的渔民,就赶在禁渔期来临之际,将洄游产卵的王鱼在半路上进行拦截,捕获了它们。很显然,这些没有经历过从咸水到淡水生活的王鱼,其味道就会大不相同,更不要说有成熟的鱼籽了。


但王鱼不会成为历史,因为在它的生命信息里,已烙上乐清湾这个出生地的印记。而吃王鱼,更是这座城邑几代人无法舍弃的情怀。


来源:乐清日报全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