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4982阅读
  • 0回复

[闲话虹桥]从乐清农村走出的中科院院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73
金币
1698
威望
-1
打卡
连续1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人物名片
[attachment=672847]

杨焕明世界杰出的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理事长华大基因学院院长



[attachment=672848]



“我自己介绍下,第一我叫杨焕明,第二我是温州人。”10月18日,杨焕明亮相2020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现场,开场白一讲完,便引发全场掌声雷动。


杨焕明,1952年出生于乐清,世界杰出的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理事长、华大基因学院院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杨焕明放弃海外高薪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他的科研成果不断引发全球瞩目,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在2007年,杨焕明带领华大基因团队绘制出第一个黄种人基因图谱,这标志着中国基因研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地位,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第一位。

[attachment=672849]



“我研究生物四五十年,但基因对我而言仍然都是奥秘。”从杨焕明在青科会上发言说到:没有科学,人类就没有力量,没有明天。


对未知充满好奇,对科学心怀敬畏。实际上,从砍柴割草、捕鱼捉虾到“编写生命密码”,正是杨焕明在家乡儿时的经历,让他产生了探索生命的动力,走上了科学之路。


儿时经历成探索科学动力



杨焕明出生于温州乐清市乐成镇南岸村,那是一个近山、傍水、临海的小山村。


陡峭的山路,贫瘠的黄土,山地里捡不尽的石头,锄头迸出的火花。小时候的杨焕明,一放学就被妈妈派去割草、砍柴,至今右手上一道横跨三指的刀疤清晰可见。

[attachment=672850]




“哪个农村孩子,不希望‘不劳而获’呢?”那时候的杨焕明恨不得秧苗能一夜长成稻谷,水稻能像茭白那么高,谷子能像蚕豆那么大。


一次,杨焕明从邻居沾满泥巴的手中看到了一节莲藕,这种生长于淤泥之中、横切面巧妙排列数个小孔的植物,让他感觉到生物的神奇。“这是我第一次为神奇的大自然所造就的生物之美所感叹!”他说。


而恰恰是这种对大自然的感悟,让杨焕明产生了探索生命的动力,走上了科学之路。


多年后,昔日怀揣“拔苗助长”梦的杨焕明带领他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组“霰弹法”策略完成了水稻这一大型植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超级杂交水稻父本籼稻“9311”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揭开了其高产、优质、美味背后的奥秘。


杨焕明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几次把他领到村里一位清代举人的老宅边,指着门前那一对石柱对他说:“以前穷人的孩子只能靠科举,现在只有读书考上大学!”


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杨焕明说,只有吃苦,才能懂得珍惜,才会更加热爱学习。


小学五年级时,杨焕明已经把所有的演义小说都看遍了,《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杨家将》……凭借大量阅读,杨焕明的作文成绩一直非常好,老师要学生自己用毛笔誊抄贴在墙上的优秀作文,几乎都是他的“专利”。直至今日,杨焕明仍保持每天读30篇以上的文献资料,他把每天看书、看文献当作是“戏读”,如游戏一般。


1975年,杨焕明走进了杭州大学的校门,就读他喜欢的生物系。从此他生命科学研究的序幕正式拉开。


从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到获得南京铁道医学院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1984年赴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到后来在法、美继续博士后研究,杨焕明始终都在关注生物和基因组学的前沿动态。
带领中国基因组学研究走向世界



上世纪90年代初,杨焕明决定回国报效祖国。



归国后,杨焕明一直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带领团队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等国际合作的基因组计划,以及水稻(籼稻)基因组、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家猪、家鸡、家蚕基因组等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跻身于世界前沿。

[attachment=672851]



2000年6月26日,杨焕明终生难忘。北京时间18时整,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同时宣布,号称“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毕,其中的1%由中国完成。


1%得来并不容易。1998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几乎已被5个发达国家瓜分完毕,最迟加入计划的德国只分到约2%。此时,中国决定迎难而上。


资金不足,杨焕明捐出了100多万元,一些同事也主动掏钱自助,甚至还向家属借钱,供团队共渡难关。时间紧迫,杨焕明与同事们铆足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奇迹。


——通过网络递交的一个测序片断,其误差率仅为百万分之六,创造了世界纪录;
——每天测序量达到200万对碱基,中国的基因组测序能力被证明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


“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中国平等分享该计划所建立的所有技术、资源和数据,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家,意义重大且深远。”杨焕明说,因为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数据和参考样本,才能全面筛选特异性疾病基因,为后期预防医学研究做铺垫。


杨焕明说,基因组学正处于科学发现的“黄金时代”,很多未知的科学现象和未解的科学问题正等待着在这一领域奋斗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解释。
“爱上科学是最大的幸运,希望更多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选择生命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并让研究成果造福人类和大自然。”杨焕明期待。


2002年,杨焕明被美国的著名杂志《科学美国人》评为“年度科研领袖”之一,被日本“经济新闻社”授予科技新闻奖。
温州的最大财富就是温州精神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谈起故乡温州,杨焕明很有感触,他曾在欧美多国多年,故土难忘,佳节尤念。


“我忘不了家乡父老在我们最困难时候的支持与帮助,远在千里之外的父老乡亲与我一起冒风险,一起攀登,而且还是我的坚强后盾。”杨焕明在接受温州媒体采访时说,2007年时,是乐清市政府和乡亲的雪中送炭,为我们申请加入“国际测序俱乐部”资格争取到了时间。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我是永远不忘家乡的。

[attachment=672852]



近年来,杨焕明也不忘反哺家乡,努力促进温州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杨焕明说,温州最大的财富,就是我们温州人的温州精神。“吃苦”“抱团”“创新”的温州精神,使我们创造了奇迹,也将使温州再创辉煌,而其关键的是思维方式,创业方式的转型。


首先,是温州人的最大优势,“万人创业,大家创新”;


其次,是充分发挥温州人的“人脉”,集中全球温州人的人脉优势,再次沿袭“一带一路”,再次走向世界;


其三,把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温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其四,“以人为本”。不仅要发挥人的力量,还要关爱我们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大家都健康活到120岁——现在已被证明的人类寿命。把“生命经济,健康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当年,全球创业的温州人,大都正处在青、壮年,杨焕明寄希望于全新的一代温州人,他们更有知识、更有胆识,也一定要创造一个更美丽、更和谐、更有生机的温州。
来源:世界温州人家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条评分金币+11
专业起英文名 金币 +11 优秀话题 2020-10-3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