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市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来了一位“新医生”——一台骨科导航反馈系统,也就是俗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当天,该院实施了浙南地区首例骨科导航反馈系统手术,为一名患者完成微创骨盆骨折内固定+胸椎骨折pvp(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
[attachment=679926]
作为国内最先进的骨科器材之一,此次市人民医院引进骨科手术机器人,正是乐清纵深推进“大民生”建设、让群众享有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一项具体举措。在去年底市委书记方晖赴市人民医院开展“大民生”建设首站督导、专题部署后,该院抢抓“大民生”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带来的窗口机遇,牢固树立“慢进则退、没有突飞猛进也是退”的紧迫意识,以超常规力度引进优秀专家人才,以更高标准升级医疗硬件设施,奋力实现医疗服务水平跨越式提升。
[attachment=679927]
今年,市人民医院成功引进温医大附一医腔镜外科、外科学系主任蒋飞照任大外科主任,邵逸夫医院、温医大附二医的吴蓉洲、冯泽蛟、陈恩国等一批专家团队辅助医院儿科、妇科、呼吸内科等学科建设;医学影像学科通过省级医学龙头学科创建验收、超声诊断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1月份开始CT平扫、磁共振平扫、普通B超检查均在当日就能完成;年度设备采购总额近1.8亿元,第一批的64排螺旋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刀系统及配件、超声外科吸引系统(CUSA)、肝功能剪切波量化超声诊断仪、热拉提(射频治疗仪)、595nm脉冲染料激光等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均已落地,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投用更好地实现骨科治疗微创化、精准化,大幅度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当天9时许,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里,医护人员正有序地进行着术前准备工作,紧张的气氛中,也有一丝兴奋,因为当天要“挑大梁”的是一个“机器人”,这在温州尚属首次。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济南三院骨科刘华水教授和市人民医院骨科专家在手术室内团结协作、一丝不苟。
[attachment=679928]
患者,男性,66岁。于一天前因摔倒导致骨盆骨折,胸11椎体骨折,需要进行手术。“病人需要进行的是胸11椎体骨折PVP+骨盆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术,如果按照骨盆骨折传统的治疗方式,常规手术医生需要在患者下腹前方打开一个20厘米左右的切口,然后在后方也打开一个15厘米以上的切口,才能准确定位并实施固定,整个手术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手术创面比较大,术中因为反复透视,射线曝光量大,后期恢复也较慢。”医生介绍,如果使用机器人操作,创面小,恢复快,且操作更加精准,医患射线曝光量减少60%以上。
[attachment=679929]
那么,骨科机器人是如何做手术的呢?和普通医生一样,它也要披上“手术服”,在经过严格消毒的环境中,与医生共同“战斗”。医生介绍,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简单描述可分为三步:首先骨科医生对病人进行术前检查,将CT影像学资料调取后输入机器人的电脑系统中,然后在电脑中对手术计划进行详细的数字化三维规划;然后术前用骨科手术C臂机对病人进行透视,将二维或三维影像资料也上传至机器人电脑,并将两套影像资料进行融合;最后根据程序准确定位手术路径,机器人通过机械臂的精确运动,为医生提供稳定的导针置入路径,使医生可以按照预期的规划,准确地置入螺钉,从而完成手术。
[attachment=679930]
当天10时许,术前准备基本完成,准备骨盆手术和腰椎手术分两步当天完成,先开始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开始图像融合!”机器人快速对两套图像进行融合。融合完毕后,医生一按按钮,机械臂自动调整至最适合手术的部位,缓慢停下。医生在患者臀部打开一个约7毫米的小切口,从导针通道精准地置入螺钉。该台手术中,医生共为患者植入3枚固定螺钉,只需打开3个小切口,出血量在5毫升以下。
因为创伤小,患者耐受良好,当天也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了胸11椎体的PVP手术,耗时25分钟。
“利用这个高科技机器人完成手术,不仅手术时间可以缩短3倍-5倍,手术的创伤也特别小,几乎不用出血。”该院副院长、骨科专家季滢瑶介绍,当天的手术非常成功,螺钉置入位置与预期位置分毫不差,由于创面小,利于恢复,第二天患者便已经在助步器的帮助下下地走路了。而如果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的话,术中出血量可达1500毫升以上,患者术后要卧床至少一个月以上,不利于恢复。
来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通讯员 林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