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3999阅读
  • 0回复

[闲话虹桥]厉害!这位乐清人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4399
 
发帖
*
金币
*
威望
*
打卡
连续1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7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乐清人真有“缘,一是乐清学子求学报国之校,二是乐清籍两院院士郑晓静曾就任学校“一把手”。





这次要说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发生在五六十年以前,大荆八旬老人陈凯南于1955年7月温岭中学高中毕业,保送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学习,学制5年,于1961年7月毕业,此后,他作为一名技术工作人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attachment=690003]
陈凯南穿着试验场带回的军大衣。


毕业留校
笔者作为陈凯南的老同事,将其故事诉诸笔端,与大家分享。
陈凯南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习期间,翻译过部分苏联资料并参加过侦察电台的研制,后经组装调试成功,最后该种侦察电台投入小批量生产。
1959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被中央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高校。陈凯南1961年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在学院电源教研室任教,职务助教,前半年主要参加上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和一些实验工作,以后参加一些电源学科的讲课。

[attachment=690002]
温岭中学毕业合影。
[attachment=6900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合影。


参与试爆
1963年7月因工作需要调往国防科委某基地工作,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陈凯南负责试验场中101站的电气设计、安装、调试工作。当时突出的问题是人员撤离后或爆炸过程中如何能保障正常供电,而根据当时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尽可能的使用直流电、采用时间继电器进行控制、正确的计算仪器用电量和运行时间来解决问题的。
“每次在电视里看《横空出世》这部电影的时候,在看到那个原子弹成功爆炸,战士们和科研工作者们一起冲上沙山的镜头庆祝的镜头后,我总会问他,这里哪个是你啊,他总会回答我,人太多了,看不清我在哪。”陈凯南的爱人对笔者说。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陈凯南在101站任电源组组长,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后,101站荣立集体三等功,陈凯南代表全站接受奖状,他本人也在这次试验中受到通令嘉奖。此后陈凯南参加了我国1964年~1969年历次的核试验,直到1969年转业至回家。
时间一晃,五十多年过去,当时那个年轻肯干、踏实勤勉的陈凯南,如今已经两鬓斑白、身子佝偻。由于年事已高,在陈凯南的记忆中,当年与核弹试验有关的画面,现在留下的只有零星的片段回忆。

[attachment=690000]
当年戴过的帽子。

[attachment=689999]
军大衣上的名字和编号。
珍贵藏品
“今天你们来了,才敢拿出来,平时他不让我碰。”陈凯南的爱人说。打开陈旧的木箱,里面陈放着折叠好的几件衣服、几本相册、几个油纸包和一大袋的毛主席像章。轻轻打开油纸包,里面静静地躺着陈凯南未退伍前別的肩章,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而展开那叠军大衣,在衣襟上,“陈凯南”三个字清晰可见,而在其一侧的编号却因为时间久远的关系褪去了颜色。
“这个帽子已经戴破了,是他自己缝补起来的,很宝贝的。”陈凯南的爱人拿出一个皮帽,中间已经密密的缝满了线。
“罗布泊是个沙漠,热的时候很热,冷的时候很冷,军大衣是标配,对于我们来说,后勤补给也很不错!”陈凯南再次穿上这件军大衣,带上这个皮帽,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些岁月,脸上浮现出满满的笑意。

[attachment=689998]
翻看过去的照片。
转业地方
转业后,陈凯南先进乐清机械厂当电工,1972年因工作需要,前往清江糖厂参与新建工作,完成任务后,又回到县机械厂工作。1982年6月,陈凯南被评定为工程师职称。此后,因工作需要,陈凯南再次被调往乐清雁荡山啤酒厂参与新建工作,在这期间他全面管理电气,参加部分电气设计,整个预埋、安装和调试工作,直至生产成功。这期间他碰到的困难就是雁啤地处上坦溪滩,到处是块石、卵石,对电力变压器和避雷接地电阻要达到标准非常困难,通过不断的试验和研究,他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把这一经验写成了关于“土壤条件极差的卵石地区接地电阻的经验”的论文,在某电力学会上宣传推广。
现在的陈凯南,说起上世纪60年代自己的经历,觉得很满足和自豪。

来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杨可安 周家水 整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上一个 下一个